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
客服
打印

我对蒋中正(字介石)不是抗日英雄看法。

购买/设置 醒目高亮!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我对蒋中正(字介石)不是抗日英雄看法。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英文译名Chiang Kai-shek

19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被各个当地的大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小日本得以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来对中国施加影响,但是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一旦中国陷入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任何协议都无法执行;而如果中国变强,则有可能废除这些条约。所以小日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分化中华,在一步一步的蚕食我们。

1926年起,以蒋中正为司令的国民党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统一中国。北伐军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旧军阀,而且国民政府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著亲日背景的,控制著东北三省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中正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南方的蒋中正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易帜”,接受蒋中正的国民政府领导。蒋中正得以完全收复东北还收归张作霖在东北最强,最精良的军队(因为当时小日本提供不少的武器给于张作霖的军队)。

失去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關東軍趁东北军阀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蒋中正下令要其去打共产党),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瀋陽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原是东北军阀),奉蒋中正“不抵抗”之命严禁部下对日作战,但当时的守军团长王铁汉(好汉一个)等以民族大义为重,抛弃上级的“不抵抗 ”命令, 仍率部进行了抵抗,但实力差距太大,加上没有后援,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之后在"绝对不抵抗"政策下,小日本军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在4个多月内在没有太大的伤亡下,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强占。自日本强占东北后,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义勇军抵抗小日本侵略,当然这些抵抗私下还是得到一些不支持"绝对不抵抗"政策国民党的支持,也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但这些民众自发的组织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很多在孤立无援下战死。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当然还是多亏当时蒋中正的"绝对不抵抗"政策,这政策让东北多少同胞,多少好汉在孤立无援下战死?还有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妇孺所遭遇到暴行?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粤军)在陳銘樞、蒋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蒋中正也立即派张治中率第五軍(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滬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军队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中正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华民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伪满洲国”。当然小日本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熱河省会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军队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蒋中正即令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并派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镇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军、十七军等(红军,共产党)部队虽然在国民军的打压下,以至无后援,依然奋勇抵抗小日本的入侵,但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部队,长城抗战失利。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協定》,中国军队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称其副领事藏本英明失踪,随后扬言“应由中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中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称“藏本事件”。1935年5月,日本中国駐屯軍聲稱天津兩名親日報刊主編被殺是中國政府所為,不久又誣指受中國政府援助的東北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中規定的非武裝區(實際上當時的東北義勇軍為獨立的武裝),再次出兵南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派遣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在表面上部分滿足日本要求的情況下,表面上保證“取締全國一切反日團體及活動”。同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因應這個事態,日本軍閥政府不久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东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主要是蒋中正为了集中精力消灭对共产党,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个人的权力而不顾民族大义,制定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绝对不抵抗"政策),姑息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的蚕食,使得小日本可以好好“利用”东北的资源(东北当时可以中国的工业重区,是许多的外敌所希望占有的,苏联就为了东北很小日本发生过冲突。小日本为何要先拿东北,就是要用这里的工业区可以生产小日本所需的武器和国内的用品),为侵华作准备,并占稳东北的地盘,也可以一边观看中国的力量被分化,从而伺机而动,慢慢蚕食。

1935年8月1日,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主张捐弃前嫌,倡导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6年12月12日,这是重要的日子和事件,不支持"绝对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爱国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中正,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中正为防地位动摇和国民党内战被迫接受,它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中正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中正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中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中正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中正,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中正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中正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中正而积极努力。

共产党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同时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中正,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 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共产党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中正,当面向蒋中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中正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敏感信息过滤*内战”。(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中正,并亲自陪同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中正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好在各方压力下蒋中正才勉勉强强遵守承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中正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中正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中正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1937年7月7日夜“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八年抗战”由此开始。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蒋中正终于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中正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团结抗日的新气象。但由于蒋中正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在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1月,蒋中正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小日本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小日本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在小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小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共产党控制的华北地区)。小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就在这关键时刻,国民党的*敏感信息过滤*倾向又日渐增长,蒋中正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敏感信息过滤*的方针,不断制造*敏感信息过滤*摩擦,采取"消极抗日,积极*敏感信息过滤*"的政策,掀起了三次*敏感信息过滤*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控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敏感信息过滤*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小日本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小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小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小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小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这里蒋中正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责任);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从历史中看,蒋中正在抗战时期拥有:国民党总裁,三军大元帅,先后兼任第一、三、五、八四个战区的司令长官、盟军中国战区统帅等头衔,还被国民党封为“全国抗战力量的领袖”。但职务和贡献是不能划等号的,更不能因为他拥有这些头衔,就美化他,拔高他,甚至把抗日战争胜利的功劳归在他的身上。对他也要实事求是。记得有人告所我蒋中正有一句爱国语录:“地无分东西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听后认真的告诉他,这是“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蒋中正被迫接受“联共团结抗日”的主张,不是出自他本人意愿的。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违背民意,一心“灭共”,对日寇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压制东北军民抗日;“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他为防爱国将领的背弃,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才暂时顺应民心民意,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他应有也应尽的作用,这应该根据历史事实加以肯定。但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他又害怕共军强大,会失去他的“蒋家王朝”,在一次违背民意,企图利用日军消灭共产党,并在国、共两党抗日部队中不断制造摩擦,还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如果在“九一八事变”他联合全国力量去打小日本,就有很多爱国好汉不会孤立无援下战死,我们还会被小日本逐步分化,削弱,蚕食吗?我们还需要打14年吗?如果在后来的“八年抗战”时期,蒋中正能真心诚意地“停止内战”,“联共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又能真心诚意地“联共团结建国”,又怎么会发生解放战争呢?他又怎么会逃到台湾去呢?

当然蒋中正还是有一些功劳的,就我所知苏联曾以向日本宣战为条件要挟中国,迫于抗战大局只能答应,但苏联对日宣战后不过六天,而日本投降,他乃侵占我国东北,拒不撤兵,掠夺我东北工业设备,阻碍我政府接收主权,蒋中正随即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联合国宣布雅尔塔密约无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无效、外蒙独立无效、外蒙主权复归中国,这得到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承认。个人觉得蒋中正只有这件事让我觉得可以的。。。。其他的就希望各位大大可以提供了。

对我来说,蒋中正我认同他是一位抗日时期的军官,多过他是抗日的英雄。

[ 本帖最后由 swinbox 于 2006-12-19 04:55 PM 编辑 ]

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TOP

蒋介石是时代的产物,正像毛泽东是时代的产物一样,其评价

TOP

我个人认为 老蒋是个纯粹的民族主义分子
从七七来看 七七之前 gc党已经面临存亡危机 老蒋 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外敌不顾 (各地诸侯也未必听他的,比如 山东那位韩大帅 )全力围剿gc党
七七事变后 老蒋就坚决抗战了 无论是松沪会战 还是其他的系列会战 都认真御敌 对日本丝毫没有妥协过 
还有楼主提到的外蒙独立无效、外蒙主权复归中国 这些都是真实的

另外老蒋对gc党的态度也很奇怪
他的儿子就是gc党 据说当年 也是拥护孙先生的联俄政策的 ,不过他儿子从苏联回来后
他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到底什么让他的想法改变了 这个无从考证了 只有等老蒋日记解密之后才知道

TOP

楼主受共党毒化太深了!太不尊重历史了!

蒋公当时为中国的元首,考虑问题当然要以全国整体甚至是全世界的格局为出发点的。日本之患虽然严重但那是癣疥之毒位于外,不足以亡国灭族,以当时日本之国力,人口,文化积淀要灭亡中国如同蚁食大象。世界列强也绝对不会允许日本独吞中国这么大的一块肉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日本打到两广之后再也无力西进了。而共产之祸虽然小,但却是膏肓之病位于内,如任其发展必将颠覆政权改变中国之命运!蒋公昨日那般便如同今日江公可以对南沙,东海的一些小岛的放任而对国内的手无寸铁的FL功痛下杀手是一样的道理。
如说蒋公不抗战那后来的凇沪会战,长沙会战,南京保卫战,衡阳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以及什么昆仑关大捷等等几十万人甚至是上百万人的大战役是怎么来的?!如果不是这些前线的大会战八路军又怎么可能在八年的时间里把不到十万人的部队扩充到二百多万?!蒋公怎么跑到台湾去的?当然是日本人成全了毛公呗!
如果说蒋公的时运才能不如毛公那是真的,但如果说他不抗日,嘿嘿,他可是太冤枉了!!!

TOP

蒋介石当时在抗战初期的“不抵抗政策”你可以考虑一下现在的军事理论:不可以两线作战。
还有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训导:内忧大于外患。不过,这个肯定不适用于今天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zfc0451 于 2006-12-19 08:38 PM 发表
蒋公当时为中国的元首,考虑问题当然要以全国整体甚至是全世界的格局为出发点的。日本之患虽然严重但那是癣疥之毒位于外,不足以亡国灭族,以当时日本之国力,人口,文化积淀要灭亡中国如同蚁食大象。世界列强也 ...
这位朋友好像对我的文章断章取义,文章中不知道你可有看到“蒋中正终于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相信你有仔细看也会知道到老蒋之所以会这样做,最主要是在各方的压力下,看看西安事变是如何发生的吧。我也说了我认同老蒋是一位抗战的将领,但不认为他是一位抗日英雄。要知道没有西安事件,大家决不会看到老蒋再抗日,那些重大战役可能都很难看到了。

至于说到平内才可对外,我深知这道理,但是大家难道不知道小日本在这14年里,就“制造”两个伪军国,这两个伪军国难得不是中国当时的家务事,难道这两个伪军国是在小日本的领土建国的,所以不去平伪军国?如果当时没有各地知晓民族大义的人的奋力抵抗,从而对小日本和伪军造定一定的损失,我看不止会两个吧。。再说老蒋当时贵为中国的“元首”,不顾东北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不顾在拿性命抵抗外敌入侵的同胞?任由小日本在我中华任意欺压老百姓?这些真的都是以全国整体甚至是全世界的格局为出发点的?我真的看不出来,还望这位朋友指点一下。拿个比方。

楼主也可能不知道你所谓的世界列强,在当时除了老美在坐上观大发战争财外,其他的都也在战争中,那里有时间来管,就算真的有空,也不见得会加入对抗小日本,可能还会加入瓜分的行列中。看看历史你就知道,英国为了专心应付自家的事,还加入小日本的行列中,孤立中国。德国也在这时停止对中国武器输出。不信自己去google,yahoo里找找,你就知道了。不然就多看史书吧。。

就是因为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执行老蒋的政策中,深知共产党不可能可以在短期内将其打败,如果一直这样打下去。。倒时可能老蒋还没完成他的“平内”,东北出生的他们可能在也找不到老家的亲人了。。我认同两位将军的做法,要是任由老将这样下去,倒时真的可以完成“平内”,国民党真的还会有实力去抗日吗?在国民党的“平内”过程中可以知道,往往是付出重大伤亡。。千万不要说倒是世界列强会义务把我们打小日本。。看看苏联是如何才会答应出手打小日本(虽然老苏啥也没做到)。要是“兄弟”不可以齐力保家卫国,反而希望列强帮助保家,自己在那里自相残杀,真的好吗?这真的是贵为元首以全国整体甚至是全世界的格局为出发点的所作的决定?真的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大家有没有想为啥老蒋要去“平内”,要知道发动围剿的是国民党,孙中山先生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在多次的不断努力下,1923年6月共产党全体党员以個人名义加入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的「一大」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軍事上,由蘇聯援助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黃埔軍校與以往的軍校不同,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紅軍的樣式。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奠定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國民革命軍成立初期部分軍官為共產黨人,而軍中黨代表更以共產黨居多。

可惜的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还没有完全平定各地军阀,老蒋就发动了围剿行动。。把当时武器最精良的东北军主力调走,从而让小日本找到东北军力空虚的时机,从而发动“九一八事变”。老蒋为啥不可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结合各方的力量来建立一个新的中国?难道一定要蒋的主导的国民党才可以?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毕竟这里有太多的问题不是我们可以理清的。

最终在这里说明,我本人不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认同,真的要说我还是一位资本主义家还不错(个人在海外有间小店)。只是平时常和一些老外谈谈世界历史(也常指正他们被小日误导的二战历史。。这方面小日本还是比较厉害,常常都要我拿出东南亚各国的历史课本。。)。所以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这里最后说明,本人认同老蒋是一位抗日的将领,也认同他对抗日的辛苦,但不认为他是一位抗日英雄,至少我心中他永远不会是,真如这位朋友所说,他归为当时的最高权力者,却不知道当时中国的“内忧”是贫穷和无知,在战争下世永远没有发展的。中国现在正在改变,改变中国的不正是发展吗?^_^。

[ 本帖最后由 swinbox 于 2006-12-19 11:24 PM 编辑 ]

TOP

我就的蒋委员长在抗战上还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TOP

老蒋当时命不好被内外夹攻,再者国内经济停滞严重致使民不聊生,而且对于治国之道他没有老毛的深谋远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得民心他却没有悟透。军阀混战,群雄争霸,有能力者不在少数,但安天命者只有一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向着老毛,且其本身的确不凡,结果自是一番作为。

感觉既生瑜何生亮用作这里也合适

TOP

历史应客观评价,蒋介石如果不是抗日英雄,就不会有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概念,就不会有一系列对日的大会站,日本也不会轻易战败,中国的历史可能也会改写.

TOP

回复 #6 swinbox 的帖子

我再跟你费费口水吧:
你说蒋公是被逼于国内各方面的压力才“抗日”的?这完全是中共对他本人的诋毁!蒋公在当时是何许人也?是当时合法的中国国家元首,日寇的侵略谁遭受的损失最大,是他!人做到他当时的地位,“吃穿住用”早已无所谓了,而一生的政治业绩才是他的唯一生命。可以说他是当时全体国民中最想抗日的一个!蒋公的一生又是何许人也?美国人对他的评价“此人远不是什么自由战士,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这和美国人对西特勒的评价只相差了“血腥法西斯”五个字!可见美国人并不是很喜欢他的。你知道《绿岛小夜曲》吗?你知道绿岛监狱里关的都是些什么人么?都是向往着台湾能够独立的所谓“自由民主”人士!你知道在六十年代的台湾“国字第一号通缉犯”是谁吗?是“*敏感信息过滤*”!蒋公曾经说过“企图分裂国家领土的人,无须遵循法律审判即可就地严惩之!”二蒋统治台湾时期,*敏感信息过滤*根本不敢登上台湾岛!
你又说什么“中共不可在短期被战胜?”我告诉你,“西安事变”晚两年天下就没有中共武装了!“伟大的长征”是什么?是大溃退!是被逼的。而且长征的最初也没有什么目的地,是中央红军到了贵州以后才知道在陕北还有一支刘志丹的红军部队。就包括刘志丹的牺牲以及中共今天对刘志丹宣传的低调都很值得大家的思考,要知道如果没有刘志丹毛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长征结束以后,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加起来还不到十万人,在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总共六十万人的铁桶包围之下连再次长征的机会都没有了!可偏偏这个时候,蒋公的拜把兄弟义气用事的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真可谓在关键时期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呀。“西安事变”以后的谈判纪要我没有看过,相信今天它也不是公开的,但是我感觉在其内容里一定有中共类似于“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不武装对抗中央政府,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之类的承诺。但抗战以后,蒋公再也无力收复一支拥有二百多万人员和巨大解放区的军队了。
张学良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台湾岛,而且也始终不见蒋公一面,记住:是他不见蒋公而不是中共宣传的“蒋公不见他”。而且对张学良也不存在什么“控制他,不准他离岛”,就即便是控制他,蒋公死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为什么也不回老家看看呢?他一点也不想家吗?他没有对家乡的眷恋又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唯一合乎逻辑的答案就是张在“自责,自罚”就是他发动的“西安事变”最终导致了他拜把大哥失去中国的统治地位。蒋公没有杀掉张学良不是因为他害怕“国内,国际的政治舆论”而是他是一个旧中国民族意识封建意识很强的人,张学良确是他八个头磕在地上的结义金兰。如果说“政治舆论”对他影响那么大,他怎么敢杀掉白琮熹呢?要知道白的影响力是不弱与张的。
“攘外必先安内”确实是蒋公说的,但这句话对不对呢?我想,对于蒋公来说是对的!看看今天的结果吧:他被逼先“攘外”而后“安内“了,”外患“日本输掉了战争没有得逞而恰恰是”内忧“让他丢掉了政权和江山!
说到底,上天是公平的:毛公还是更胜一酬把握住了几次重要的机会。有人说邓公之贡献大于毛公,我倒不以为然:若无毛公的一统江山何来邓公的发展国力?至于江大娘和锦涛大哥相信在数百年以后的历史上将不会有他们的名字!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 22:54